现代科技发的热的时候想吃点儿凉的东西有冰箱,那么古人在夏天吃的冰是怎么来的呢:
一、制冰
我国古人发明了硝石制冰的技术,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硝石。它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是矿产,喜欢呆在低温的墙脚下,颜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称为“墙霜”。
人们在无意中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冰饮料,将糖和一点香料溶在水中,然后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大盘,在盘内盛上水,将罐置于盘水内,不断地在盘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尝一口,又凉又甜,直冰到肚子里。之后逐渐出现了做买卖的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零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在一个大盆里倒一些水,再放入一个小盆,小盆里也倒一盆水,然后在大盆里倒入硝石,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发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
有一种说法表示硝石制冰起源于中国,后来经马克波罗带出中国,传到了欧洲。
二、冰窖
人有幸见过古人是怎样制冰的,这种制冰的方法,在北京市,一直延续到1981年冬天。
在结冰到了一定厚度,已经能够承受人体重量的河湖面上,用冰镩将冰面切断成为长方块,尺寸约长一米、宽约0.7米。
这时候的冰的厚度是不够的,切断的冰块下部继续结冰加厚。
在几天之内,将原来切开的断口,再行切断,冰块就浮起一点,也就加厚一点。
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切断并加厚,一直越过最寒冷的阶段。
起冰时,用挠钩将最后断开的冰块拉上岸坡,运至冰窖,码放成垛。夏季到来时出售。
这种冰窖,大多数是极厚的草棚,只有皇家专用冰窖,才有固定的建筑,至今北京还留有地名。
这样的储存冰,因为集中保存,冰窖的温度很低,能够坚持过夏天。
清代对皇宫使用的冰块自有安排,对官僚用冰也有配额。民间用冰,就是一种奢侈品了。
最后,炎炎夏日热难耐,教你一个消暑奇方:正午太阳当空时,在无遮无拦的空地上使劲运动,一旦中暑,即可消暑,此所谓以毒攻毒、以“暑”攻“暑”。